南昌非法三轮车乱象暴露管理缺位
调查动机
今年8月15日,江西籍女大学生王卓琳在南昌市向塘镇乘坐“拐的”,被无良司机抢劫杀害。此事引起人们对南昌市内那些非法三轮车的关注。然而,大量无牌无证的三轮车,照样在市区载客、运货……
□法制网记者郭宏鹏黄辉
实习生温远灏
一个多月前,8月15日凌晨4时40分许,女大学生王卓琳从广东省佛山市乘坐火车至江西省南昌市向塘火车站下车,随后搭乘“拐的”准备去市区。司机趁着夜色把王卓琳带至偏僻地段,心生歹意企图抢劫财物,但遭到王卓琳的拼死反抗,在拉扯中司机将王卓琳残忍杀害。
在王卓琳遇害的向塘镇,《法制日报》记者看到,向塘火车站、铁路医院、向塘镇政府门口、江西服装学院等路段,到处都是奔忙的“拐的”。走了几条主干道后,竟然没看到一辆出租车。
“在这里出门不想走路的话,我们就只能坐‘拐的’。”江西服装学院学生丁晓娣(化名)对记者说,在这个镇子里,多数居民都是骑摩托车和电动车出行。
非法营运安全难以保障
据悉,向塘镇是江西省最大的建制镇,全镇区域面积146.3平方公里,下辖19个村委会、10个居委会,总人口15万人,城镇人口8万人。
丁晓娣说,这些三轮摩托车经过改装后就开始载客,并且要价不低。每逢节假日,从他们学校到火车站3分多钟的路,10元钱一人都是很常见的。拉客很能挣钱,也使镇上“拐的”几乎是24小时可见。
这也就无怪乎王卓琳在凌晨下火车后,会直接上了那辆夺命“拐的”。
在南昌话中瘸子被称为“拐子”。本来是给残疾人出行提供便利的残疾三轮摩托车,却成了部分人非法营运“牟利”的工具。即使电动三轮车逐步取代三轮摩托车后,大家还是习惯将这类非法营运的三轮车称为“拐的”。一位交警告诉记者,“拐的”属于非法营运的三轮车,没有经过合法登记,更没正常纳税,除了电(油)耗、车损维修和基本的维护费用外,运行成本远远低于合法车辆。
在南昌市区中山路上,不少来逛街的人也愿意坐路边的“拐的”。记者了解到,在南昌市区从事非法运营的“摩的”、“拐的”,主要集中在高校、火车站附近及繁华路段。
南昌市的大学生对“拐的”都不陌生。在瑶湖高校区,仅江西师范大学长胜园校门口,就经常可见十几辆“拐的”依次排列,只要有学生从校园走出来,司机就会十分热情地主动上前招徕。
记者看到,“拐的”内两排椅子是简单的皮垫子或木板搭的,门窗框架是三合板、塑料板甚至纸板、防水布料拼的,一旦发生翻车或者撞车,危险系数会大幅增加。而从事“拐的”运营的多数司机法制观念淡薄,并未经过任何正规驾驶安全和技能的培训。
违规改装缺乏有效管理
记者注意到,“拐的”主要由三轮摩托车或电动三轮车改装。这些三轮车通常没有车篷,但司机们都会私自安装车篷。而一些商家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干脆实行销售、改装“一条龙”服务。除此之外,运货的电动三轮车司机也喜欢在驾驶座上头加装类似遮阳棚一类的东西。
这些三轮车司机不仅安装车篷,甚至还在限速装置上擅自进行调节。尽管每辆电动三轮车在出厂时,时速均标明小于20公里/小时,但事实上速度可达到40至60公里/小时。
改装后的三轮车,有的增加了重量,有的提高了时速,有的增加了高度,有的加装了车篷。由于车辆改装,直接导致车辆重心不稳、制动性能大大减弱、视线较差,这些都给安全行驶留下了重大隐患。
一位在八一广场执勤的交警告诉记者:“我们遇到这种‘拐的’,首先就是罚它非法改装,但这种处罚不会太严厉。而且就算真要查起来,我们恐怕也忙不过来。”
?
这位交警介绍,有几家快递公司,自己推出了一种小型三轮车,也大多是他们公司改装的,把电动三轮车后面弄成一个小型车厢,虽然整体高度不到1.5米,但这样可以装更多的包裹。这些车没有牌照,车身上还统一印刷了各自公司标识,让人很好辨认。
而近两年,一种全包裹式的三轮电动车也开始出现在南昌市的大街小巷。因为南昌雨季较长,这种车凭借能遮风挡雨、后方能乘坐两名乘客等优势获得市民认可,甚至还开始在路上非法营运。
有交警称,市民只看到了全包裹三轮电动车的“优势”,其实这种车辆也存在安全性差、驾驶员视线差等劣势。同时,这种车辆不在南昌市准予上牌的车辆名录中,违法上路将面临车辆涉牌涉证违法的处罚。
今年3月1日实施的《南昌市城市管理条例》规定,驾驶电动自行车限载一名十二周岁以下未成年人,违反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三十元罚款。全包裹三轮电动车的合格证表明其属于非机动车,但具体如何处罚确实难掌握。如按条例执行,交警部门执法力度有限,处罚起来显得有些尴尬。
此前因南昌市没有及时出台相关管理条例,使得超标电动自行车(时速20公里以上,质量40千克以上)泛滥,如今全包裹电动三轮车呈日渐增长的态势,同样存在超标的问题。
超载运货挤占机动车道
一辆满载货物的电动三轮车,在拥挤的机动车道上向前挪动。这辆三轮车上的货物一箱箱码得很整齐,只用绳子简单地绕了两圈。箱子被垒得很高,看上去似乎随时都有一不小心就倾倒的危险。红灯刚好亮起,路上汽车都赶紧停了下来,三轮车司机瞅准时机迅速从车辆之间的空隙穿过,毫不迟疑地闯红灯通过。
这是记者在八一广场附近看到的场景。而在南昌许多这样繁华的商业区,摩托车、三轮车闯红灯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
洪城商圈是江西省最大的综合性零售批发市场。据江西省人大“畅通省城”活动调查显示,商圈里店面及摊位约2.4万个,经营户拥有自用车5万余辆,其中用于市场运输的电动三轮车7000余辆,人力三轮车1000余辆。
据了解,这些无牌无证的三轮车无序穿插,随意调头、左转等情况突出,使交通事故频发。商圈每年向电动三轮车收取管理费700余元,允许其在市场内作业,对其违规行为不管不问,治安案件年发案300余起。
这是洪城商圈的烦恼,也是南昌交通的烦恼。
“用这种三轮车运货很方便,买一辆只需要两三千元钱,非常适合我们这种做小生意的。”正从车上卸货的胡老板告诉记者。
记者见证过交警对一辆电动三轮车的执法过程。小刘是一个快递员,每天负责在市区送包裹。本来他对公司配的这辆电动三轮车十分满意,“比以前的电动自行车好多了,一次就可以装下很多包裹,省下了来回跑的时间”,直到那天被交警把车扣留,他才真实体会到了电动三轮车无牌无证的“麻烦”。
记者在采访中还看到,许多电动三轮车的超载现象突出,大部分都是装着满满的一车货物,甚至堆起两三米高;有的电动三轮车除了将货物堆高放置之外,还将车的两侧加宽来扩充载货容量。此外,人货混装的现象也常有发生,坐在货物上的人只要稍不留神就可能摔下车去。
监管无力渐成交通隐患
5月4日晚9时25分,昌南大道上一辆三轮车和水泥搅拌车发生碰撞,导致三轮车司机当场身亡;5月7日晚6时20分,丰和北大道上一辆三轮车和一辆出租车发生碰撞,三轮车散架,司机头部受伤,被送往医院抢救;5月28日10时左右,在井冈山大道,一辆变道三轮电动车在非机动车道撞了一辆自行车,自行车主倒地受伤。事故发生后,三轮车司机随120将伤者送至医院后不知去向……
在南昌市,有关三轮车的交通惨案不绝于耳,但相关部门不见有实质性的举措。有执法人员反映,这类车辆在日常违法违规时,处罚起来较麻烦,还不如汽车等机动车罚得多,所以干脆“得饶人处且饶人”,懒得去跟司机多费口舌。
面对南昌市区日益拥挤的道路环境,这些非法三轮车也没有引起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由于大多三轮车没有上牌照,因此并未纳入有效管理。有的车身早已破败不堪,有的吐着黑烟,接近报废也没人过问。
有业内人士表示,非法三轮车已经严重扰乱了城市正常的交通秩序,成为市区道路的安全隐患。但仅靠公安一家之力,显然难以达到整治效果。建议建立政府牵头,集安监、公安、城管、交通、工商、税务、新闻媒体等单位组成的综合治理领导机制,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改变目前生产、销售、管理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的状况,真正把电动车管理纳入交通管理大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