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破获特大网络贩卖精神类药品案嫌疑人供述 网购精神类药品多用于违法犯罪
?
图为被警方查扣的各类网购精神类药品。
文/图法制日报记者李光明
历经6个多月缜密侦查,安徽省合肥市警方成功破获利用网络跨省贩卖国家管制精神类药物公安部督办案件,凌氏兄弟等8名团伙成员悉数落网,查获国家管制精神类药品4487.35克,以及医用乙醚和上万件精神类药品包装盒、药瓶,少量研磨、粉碎工具等物品,收缴赃款22.3万余元。
利用QQ贩卖精神类药品
2012年9月2日,合肥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二大队获取一条线索,网友“恩华销售”在“东风药业”网站上发布药品信息称,有二类精神类药品、兴奋剂类药品及易成瘾性处方药等国家特别管制的药品销售。
该支队二大队立即对其展开调查发现,“东风药业”网站上存在发布兜售氯胺酮、咖啡因等精神类药品的信息,网站上还留有供货方名称、QQ号、电话等联系方式。侦查员梳理这些人的聊天记录后发现,他们宣称此类药品具有缓解或消除焦虑、紧张、激动等功效,有较强的催眠效果,并能激发人的性冲动、缓解急性酒精戒断症状。经初步调查,该网站所留供货方并不具备相关药品经营资质,涉嫌犯罪。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贩卖国家管制精神类药品的犯罪团伙浮出水面。
经查,凌风夫妇、凌雨夫妇等人自2009年10月以来,在互联网上架设“保健商城”、“东风药业”、“第九商店”、“失眠药网”等网站,发布销售精神类药品信息。他们采用手机通话、QQ聊天和网站即时聊天方式,与购买精神类药品人员进行商谈。待双方洽谈好价格、付款方式后,凌风等人将精神类药品进行碾碎,重新配制,对其中液体类药品进行兑水,同时改换药品名称,以各类保健品名义,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再通过快递渠道,送达每位购买人手中。
警方初步调查确认,2010年12月26日至2012年9月26日间,凌氏兄弟等人通过快递渠道,从上海市向全国各地收、发货共计180余次。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
规模,凌氏兄弟雇用王豪、马军、赵林等人专门负责优化网站,兜售精神类药品。
?
多次被处理仍不思悔改
据介绍,凌风、凌雨两人分别从大专、初中毕业后,并没有找份工作踏踏实实过日子,整天在社会上闲逛。2009年7月2日,一次偶然的机会,凌雨接触到毒品。同年7月4日,因非法持有少量毒品,凌雨被合肥市公安局行政拘留15天。
然而凌雨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2009年10月,他开设“保健商城”网站,在网站上发布销售精神类药品信息,对外谎称是正规药品店,同时联系多家快递公司签订快递业务协议,一旦有客户需要药品,便让客户将货款打入指定账户,再通过快递将货送达到客户手中。每盒4.5元购入的曲马多,经过他一转手,便卖到15元至20元;而每盒40元购入的三唑仑、氯硝西泮等,最高可以卖到300元至500元不等。
2011年9月,凌雨因贩卖毒品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两万元。可凌雨仍不思悔改,变本加厉,将妻子刘娜拉入到自己麾下,专门负责网站维护、洽谈业务、邮寄药品等。为了掩人耳目,凌雨不时变换收款人姓名。他还专门雇用赵林帮助其销售药品,为的是不断扩大业务。
凌氏兄弟二人各做各的“生意”。2011年7月,凌风指使妻子萧鲭开设“东风药业”、“第九商店”等网站,并分别与上海两家快递公司签订协议,采取与凌雨同样的方式兜售精神类药品。
2012年6月,凌风以每月2000元至3000元的工资,雇用上海人马军,帮助其在上海兜售精神类药品。同时要求马军对其兜售精神类药品的“第九商城”网站进行优化,由凌风在互联网上与购买精神类药品的人员商谈种类、数量和交易价格后,凌风将购买精神类药品的客户资料,通过口授或短信方式交给马军,马军按照凌风提供的客户资料,将客户所购买的精神类药品分类包装,通过快递公司邮寄给客户,货款汇入马军的银行账号。
2012年8月,凌风指使王豪贩卖精神类药品。王豪利用凌风架设的网站及聊天软件,与购买精神类药品的客户进行商谈,利用快递渠道销售精神类药品,所得款分成3份,凌风得两份,王豪得一份。
据凌氏兄弟等人供述,从他们手中购买精神类药品的,除极少数用于个人服用外,大多数购买者别有用心,以其作为实施违法犯罪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