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电子商务背后黑色利益链条之谜成都海关侦破跨境走私大案
本报记者蔡岩红
境外某快递公司将大宗普通货物进行拆分化整为零,以个人邮递物品免税报关,再通过淘宝等网站销售,以逃避国家税收,涉案达1.1亿。近日成都海关将查获的一起利用互联网交易跨境走私大案正式移交检察院起诉。
网购信息暴露走私蛛丝马迹
2012年7月,成都海关在监控的一条网购信息引起了缉私警的注意,网站称“可帮海外代购,价格便宜,且包税、保真。”随后缉私警乔装网上购物人,顺藤摸瓜,很快境外一家快递公司进入海关视线。
同时,成都海关缉私局在对快件运输渠道开展风险分析时发现,两票进境快件主单号被拆分成数十个运单号向海关申报,并分别对应一个虚假的收货人,数据信息均指向同一公司。该公司很可能涉嫌以分拆单申报方式实施走私。
办案人员使用百度、谷歌和极少使用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终于成功找到了涉案公司客服人员曾在“海淘E购”网站回答过客户快件相关问题。并以此找到了涉案境外快递公司用于下单、查单、分单等网站,通过技术分析,基本认定该境外快递公司存在与成都、北京、上海、重庆等16个省市的三百余家客户共谋、实施分单申报走私的犯罪嫌疑。
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获取证据
随后,情报人员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甚至多次通过嫌疑人房门外和楼下堆放的垃圾翻找废弃的包装箱上的信息,取得了部分真假两套快递面单,确认了多份境外网站购物的纸质小票,查明了境外嫌疑快递公司在中国总客服刘某及国内20家经营网购下家大客户的基本情况。
为了找到主要客户的经营地点或仓库地址,办案缉私警乔装买主跟踪送货人员,不仅找到了部分大客户的办公地址、仓储地址,而且确认了公司的经营情况、单证存放等重要信息。
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经营,在掌握充分证据的情况下,经海关总署统一协调部署,2012年12月6日凌晨,成都海关在多方配合下,在成都、北京、上海、重庆、南京等地同时出动精干力量100余人,开展集中“收网”行动,将主要犯罪嫌疑人一举抓获。成功端掉北京、重庆两个转运中心,现场查扣涉案货物1.83吨。
分拆再合并货物逃税成潜规
海关总署规定,个人邮寄进境物品,海关依法征收进口税,但应征进口税税额在人民币50元(含50元)以下的,海关予以免征。正是利用这一条,走私分子企图钻空子。
经查,涉嫌的境外某快递公司及在国内的办事机构,通过互联网利用其设在境外服务器上的分拆单系统对大宗货物进行拆分化整为零,将本应以一般贸易方式报关进口的普通货物分拆成单件价格在500元(应纳税额在50元以下)的若干个人物品,或者直接伪报货物品名,编造4000余个国内收货人身份信息,通过快件投递渠道以个人物品、广告样品、文件等名义,向海关分拆单申报或伪报,逃避海关监管,大肆从境外走私进境高档保健品、化妆品、香烟等10余种货物,再转运给国内事前已通谋的300余家“下家”,然后通过淘宝网店等渠道销售牟利。
从而形成一个:境外快递营业点收取快件→在境外口岸用盗用身份对货物进行分拆→国内报关公司以分拆的虚假资料向海关报关→汽车运抵转运中心进行货物合并→最后运抵淘宝商家等货主进行销售的黑色利益链。
而据嫌疑人交代,目前境外快递公司采取分拆再合并、伪报品名,以及低报价格的手法逃避海关监管,偷逃国家税收的走私方式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特别是一些境外小快递公司为了争得市场份额,以这种逃避国家税收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获取利益。
由于快递公司利用设在境外的电脑服务器进行交易,而后通过境内代理人实施货物的转接及配送。其每宗交易的原始数据均在境外,具有极强的隐蔽性。
据统计,嫌疑人共走私货物600余吨,涉案案值1.1亿元人民币。
本报北京9月11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