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进社区符合百姓多元化需求

本报志愿者为社区群众发放报纸及普法材料。 本报记者 徐伟伦 摄
□法制日报记者 韩玉婷
3月6日一大早,阳光露出了久违的灿烂笑脸,虽然迎面而来的风还带着寒意,却已掩藏不住春天的气息。
9点30分,《法制日报》“学雷锋——我是志愿者”法律援助组的4名组员准时来到北京市西城区西安福胡同,与西长安街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以及西城区人民法院的法官会合,在这里开展一场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向居民进行法律宣传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一同参与此次活动的还有几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和六部口社区的法律服务志愿者。
9点40分,大家在司法所碰了头,便带着各自精心挑选的法律宣传材料以及一些出版物来到胡同中心的一块空地前。刚放好桌椅还没摆开阵势,桌子上放着的消费者权益、未成年人保护、婚姻家庭法、防范诈骗等法律宣传资料就吸引了买菜、遛弯路过的社区居民,三三两两的人开始聚集在桌前翻阅。
“你们是《法制日报》的啊,我见过。”路过的一位阿姨指着组员王开广正在悬挂的“法制日报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红色旗帜说。
“是啊阿姨,今天我们在这儿举办法律宣传咨询,您有什么法律方面的疑问都可以问。”王开广转过头看见这位阿姨,热情地招呼着。组员张昊随即拿来一叠资料和《法制日报》报纸递给阿姨说:“这是我们最新的报纸和一些法律资料,您看看吧!”“好好,我和老伴平时还挺关注法律方面新闻的,很实用。”阿姨笑着收下。
几乎就是眨眼工夫,宣传台就被十多名大爷大妈围住了。尽管准备工作还没做完略显慌乱,组员们还是迅速摆好资料、报纸和杂志,积极地和上前咨询的大爷大妈们聊了起来。
虽然身为法制记者,但对一些问题还是有点拿不准。一位王大爷提出人身伤害赔偿的问题,一时难住了大家,组员徐伟伦急忙跑去搬“救兵”——拉来了正在分发材料的西城区人民法院法官严浩,让他帮助详细解答大爷的疑惑。
“小伙子,国家关于人身伤害的法律有没有赔偿标准?如果我的证明材料不充分,怎么要求赔多少钱啊?”王大爷有些迟疑。
“当然有,现在国家关于这方面的法律规定还是比较全面的,只要法院判决对方应当承担责任,即使您自己确定不了具体的金额,法官也能依法按照当地医疗费、误工费、伙食费等的基本标准确定一个赔偿金额,您还是可以放心去法院起诉。”严浩耐心地向老大爷说明。
组员徐伟伦则在一旁补充道:“大爷,您要是想找免费的律师,还可以来咱们这里的司法所申请法律援助,让他们帮您找律师写起诉状。”
“是吗?那这样我就放心了,谢谢,谢谢!”王大爷的表情顿时明朗了起来。
“姑娘,你们是媒体的,我想反映个事儿,你们帮着呼吁呼吁就好了。”这边,年逾七十的刘大妈拉住了记者,向记者吐露了她的忧虑——养老保障。她说最近在坐公交车的时候遇见了一位90多岁的老人,为了给自己的孙子结婚“腾房子”,就快没地方住了。“现在是老龄化社会,像我们这么大年纪的人都很担心将来的养老问题,希望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制度能够更加完善,多建一些养老院,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能让老人住得起养老院,让我们以后能有个保障,也能减轻点子女的负担。”刘大妈感慨地说。站在一旁的一位阿姨也附和道:“是啊,现在好点的养老院都很贵,我们想住也住不起,子女工作太忙又照顾不到我们,如果社区能给我们提供更多贴心的服务和一些便利,那也挺好的。”
看着刘大妈真挚的眼神,记者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现在正是全国‘两会’之际,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也一定多深入调查,写出反映实际的报道来,呼吁代表委员更加关注这样的民生问题。”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过得飞快,尽管手脚冻得冰凉,组员们还是努力分发着宣传材料,抓紧一切机会和社区居民交谈。
活动到了尾声,但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收获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现在普通老百姓对法律的需求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婚姻、继承、赡养问题,房产、养老保障也日渐成为询问度高的问题,法律宣传工作也应该紧跟实际变化,关注新热点,提供更全面、更细致的法律信息,让群众找法、用法更方便,充分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民声鼓与呼,这正是我们法律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
记者感言
涵盖百姓生活新需求 法律援助应与时俱进
□法制日报记者 张昊
3月6日,《法制日报》“学雷锋——我是志愿者”活动进入第三天,我们的法律援助组一行来到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为这里的群众送上法律服务。
活动中,不断有大妈、大爷坐下来和记者们聊天,述说生活的家长里短,人情冷暖。
去年,我作为法律宣传志愿者参加活动,大爷、大妈们问的困惑集中在“法律规定是什么”、“我该怎么获得帮助”上。而今年,大爷、大妈们则更加“专业”,他们谈的更多的是法律出台后自己感受到的落实情况和执行程度。
和去年相似的是,百姓关心的话题集中在养老、住房、出行、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
百姓对民生类立法的期待,使我体会到法律援助的另一层含义。他们迫切呼唤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有相应的法律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我不禁想,法律援助可以将百姓更深层次的法律生活需求纳入工作范围中来。一方面,应为群众解开深层困惑。法律写在纸上是高度抽象的,在生活中则是丰富的。在法律与道德、伦理,甚至与习俗的边界上,百姓不免有困惑。在法律援助工作中,我们在充分掌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法理、立法精神、制度构架有更系统的理解,更精准的把握,才能告诉百姓立法的用意,要为百姓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与法治环境,使百姓对法律法规有更深入的认识。
另一方面,在引导百姓发表意见建议以及参与立法程序方面也可以有所作为。一部部法律最终都将渗透进百姓生活中,每个人都参与到立法、守法的环节中,遵循法律去生活,了解怎样做能够推进社会的法治程度,法律法规必然能够更顺畅地运行。
弘扬法援正能量 筑牢正义生命线
□法制日报见习记者 王开广
3月6日上午,法制日报社学雷锋志愿者与素有“京城第一司法所”之称的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参加学雷锋活动,为困难群众牵线搭桥,提供力所能及的法律援助,力争在弘扬雷锋精神的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法律援助的正能量,筑牢公平正义的生命线。
在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和技能解答来访群众问题的同时,我也更加明白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法制新闻人肩负着的使命,不仅是用自己的知识回报社会,更要焕发青春激情、弘扬奉献精神,以自己一颗热诚的爱心感染和回报社会,而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正是在以我们的方式承担起这份责任;在公益事业这条路上,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都伸出自己的一双手,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社会奉献并传递我们的一份爱心,帮助广大弱势群体维护自身权益,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尽绵薄之力。